【改写后的归乡之路】最大配资平台
每当经历生死考验,远行的游子总会涌起归家的渴望,开国少将王扶之的故事正是如此。1952年8月2日的朝鲜战场硝烟弥漫,时任志愿军某师副师长的王扶之与战士们死守临津江以东阵地。敌军为夺取战略要地,出动重型轰炸机倾泻数以吨计的航空炸弹,爆炸的冲击波将地表土层掀翻灼烧,坚硬的山岩在连环爆炸中化作齑粉。当时王扶之正与六名指战员在坑道内研判战局,突然一枚重磅炸弹直接命中坑道顶部,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,整个山洞瞬间坍塌,七人全部被埋入废墟,王扶之当场昏迷。
当意识逐渐恢复时,剧烈的疼痛和窒息的尘土让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。借着微弱的光线,他发现四位战友已永远长眠,仅剩三人幸存。他们用血肉模糊的双手互相协助,艰难地从碎石堆中挣脱,却发现出口已被数米厚的土石封死。为争取生机,三人摸黑寻找能制造声响的金属器具,用枪托不断敲击坑道支柱,期盼声波能穿透岩层被外界察觉。然而三十多个小时过去,洞内氧气愈发稀薄,干裂的嘴唇已渗出血丝,就在意识逐渐模糊之际,头顶突然传来熟悉的铁锹掘土声——原来彭德怀司令员得知消息后,亲自下令不惜代价挖掘,活要见人死要见尸。
展开剩余64%获救时刻,三个血人紧紧相拥而泣。多年后老将军回忆此事时,仍为记不清那位救命恩人的姓名而扼腕,这份未了的感恩成为他毕生心结。经历生死考验后,王扶之决定重返阔别二十余载的故乡。
【故土的重逢与往事】
踏上故土时,眼前的景象已面目全非。昔日熟悉的乡间小道被新修的公路取代,老屋所在的村落也迁移他处。正当他茫然四顾时,一位背着竹篓的老农蹒跚经过。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向前方小径:顺着这道走三里,转过两棵老槐树就是王家坳了。这浓重的乡音让王扶之浑身一震,细看之下才发现,眼前佝偻着背的向导,竟是当年分别时还腰板挺直的父亲。老人浑浊的双眼未能认出军装笔挺的儿子,直到听见那声颤抖的大(陕北方言父亲),才用树皮般粗糙的手掌抚上他的面颊。
这个铁血将军的童年远比战场更令人心酸。五岁丧母后,他跟着父亲和祖父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坡上挣扎求生。为糊口,父亲带着年幼的他到延安地主家当长工,瘦小的身影终日与耕牛为伴。十岁那年,父亲咬牙变卖祖传的铜烟锅,求私塾先生收下这个学生。虽然仅读了三个月便因交不起束脩辍学,但那本残破的《三字经》为他打开了知识之门。此后他独自在狼嚎不断的荒坡开垦,十二岁时已长成1.6米的瘦高少年。
1935年深秋,发现驻扎延安的红军队伍后,他偷偷将年龄虚报五岁参军。入伍当天,这个17岁新兵领到的武器竟是一杆红缨枪。在少共营这支娃娃兵团里,满脸稚气的他跟着十五六岁的战友们学习拼刺刀。同年10月1日的遭遇战中,当东北军士兵嘲笑他们是扛着烧火棍的娃娃兵时,这些少年却以悍不畏死的冲锋夺得首支步枪。月光下擦拭缴获的枪械时,他不会想到,十七年后自己会在异国的坑道废墟里,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