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分辨出自己吃的到底是现炒菜推荐配资股票,还是预制菜吗?
近期,西贝与罗永浩因某款菜品是否预制爆发争议,把预制菜推上风口浪尖。其实消费者在意的不只是“是不是预制”,更是“有没有被告知”。
好在,混乱即将终结。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,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其实去年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明确定义,预制菜的范围可能比你预想的更广。
文 | Roxie 图 | 四象设计部
2024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、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首次明确: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原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必须在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几个关键点:它必须是“菜”,得还原一道菜肴的风味和形态。所以,方便面、馒头、三明治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,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沙拉、果切也不算预制菜。
展开剩余67%但预制菜也不光是印象中用微波炉简单加热的“料理包”,比如预先调味的牛排,尽管需厨师在油锅里现场煎好,它依然属于即烹类预制菜;而像商超里常见的净菜组合包,大大方便了自家做饭的过程,同样属于预制菜,分类为即配类预制菜。
预制菜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,它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,因为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的诞生,为冷链和预制食品打好了基础。肯德基、麦当劳等连锁品牌,随后把标准化预制模式推向全球。
在亚洲,日本是最早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国家,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复苏加速餐饮市场爆发,预制菜也随之普及,从B端走向C端,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。
中国预制菜起步较晚,90年代洋快餐入驻,才带动了国内配套供应链的萌芽。真正迎来爆发是2014年之后,外卖时代的到来,极大推动了“标准化+快速出餐”的需求。与此同时,速冻技术和冷链物流日趋成熟,预制菜终于站上风口。
据多项行业预测,至2026年,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,目前B端与C端的预制菜消费比例约为8:2,餐馆等商家仍旧占预制菜的大部分消费,而未来C端市场增长空间巨大。
为什么预制菜越来越普遍?核心是它切准了时代变迁的脉络,随着家庭规模缩小、生活节奏加快、工作时长增加,高效但丰富的餐饮产品恰逢其会。据调研,中国预制菜核心消费者画像通常是一二线城市、中高收入、22-40岁之间的人士。他们要快,也要好。
尽管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预制菜,但大众对它的担忧始终存在:很多人听到“预制”“保存期长”,就下意识觉得“加了防腐剂”。但事实上,国家标准明令禁止预制菜添加防腐剂。
不加防腐剂,预制菜品怎么可能放一两年不坏?这离不开食品行业的工艺进步,比如“冷冻工艺”在对食材杀菌后-35℃速冻,并在-18℃环境下储存,通过灭菌+隔绝+冷链来控制微生物的繁衍,和家里的隔夜菜完全不同。
回过头看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,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或许不是“预制”本身,而是知情与选择的权利。
即将出台的国家标准,正试图回应这种诉求:信息披露、禁止防腐剂、强化冷链要求——都是行业走向规范的关键一步。已经蓬勃发展的预制菜行业,终于能从野蛮生长迈向合规时代了。
诚然,监管加严也会带来成本上升。业内人士估计,“防腐剂禁令+冷链升级”的要求可能使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15%-30%,很多中小厂或面临洗牌,但对整个行业来说,这将是一次必要的升级。
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,预制菜是效率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,本身并没有罪。消费者拒绝的也不是预制菜,而是不透明的操作甚至刻意误导。我们需要的是更清晰的标签、更坦诚的餐厅、更严格的监督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预制菜的源头、制造、渠道和消费细节推荐配资股票,请关注四象后续系列报道。
发布于:北京市百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